光大银行:一季度净利117.5亿元同比增长1.98%
- 编辑:灭绝人性网 - 67光大银行:一季度净利117.5亿元同比增长1.98%
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信息标准化立法,全面规范市场准入和治理运营,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与市场生态改善。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市场立规矩,即制定系统的、相互协同的法律法规二是严格地、一视同仁地、常态化地执法,让所有市场主体守规矩常态化,如此才能让他们有持续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都如此,一方面需要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加强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监管。比如,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受到规模经济的限制,但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其他金融技术的支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有了更大可能,可以更低成本在更广范围开展相关金融业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开展金融活动既需要通过创新促进其发展活力,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监管规范其发展,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同时,金融业又是一个特殊行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内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发展。总之,既要保障市场主体有动力、市场有活力,又要使得市场主体守规矩、不越轨,政府的作用在于培育和规范市场,立法和执法要到位但不能越位。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一部署对实现我国金融现代化和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都至关重要。中国有体系完备的制造业、世界规模最大的农业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体经济大国。全国性大银行除向企业提供多种形式和不同期限的贷款,还可持股于企业,与企业形成交叉持股的长期合作关系。
基层合作银行则由社会组织组建,一些基层政府亦给予积极支持,它们面向当地小微企业,吸收普通居民(包括合作银行及各种合作社会员)的存款。瑞士虽小,但几大城市都是各具特色的金融中心,包括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和伯尔尼等。1815年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英国资金流入美国,19世纪30年代后还大量投资于美国地方政府债和铁路证券等。这也是我们可从历史回顾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借助于英国遍布世界各地的银行网络,伦敦在19世纪下半期成为国际银行业中心。四是多次改革英镑制度,不但确立和维护英镑与黄金的挂钩制度(英镑金本位制),而且借此增进国际社会对英镑的信任,助力英国在19世纪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至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人均GDP超过荷兰。19世纪最后几十年中,美国加快工业化步伐,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推进产业整合,投资银行的崛起客观上适应了新形势和新需求。19世纪美国证券市场向农产品经营者提供套期保值期货交易服务便属此范畴,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金融市场率先推出期权交易产品亦为此例。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金融强国建设方可稳立于其根基之上。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种主银行制度不仅大力支持了企业的高速扩张(投资增长),也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在早期,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向其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简单,除了享受一些税费上的优惠和拥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存贷款客户外,在金融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尤其因其支付服务的不足而受限。通过开放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才能找到改进的余地和发力的重点,才能加快赶超已有强者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时期,日本多家大银行借势大力国际扩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际经验有助于推进实行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三是19世纪中期尤其是南北战争后,相对宽松的银行准入制度十分有利于地方性小银行的普及,从而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毋庸赘述,金融是货币资源的市场化流动,天然是高风险领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其二百年经营期内,股价一直保持在发行价以上,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丰厚回报,公司凭此获得强大财务能力应对各种风险,包括海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该公司采用公开股票发行(IPO)方式募集资金(资本)。美国相比英国,美国是工业革命的后来者。其次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主动创新。一是国内多个城市都设立证券市场,大企业融资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一是创立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为荷兰开展对外贸易提供支付便利,并为后来在欧洲出现的中央银行制度提供了早先范例。总之,在三支柱模式中,德国各类企业都得到了所需的融资服务。
四是美国金融市场重视为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提供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服务,支持了美国农业的长期增长和繁荣。全国性大银行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同时也是兼营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全国性大企业和中产及中产以上的居民群体。
瑞士信贷银行于2023年爆发危机,被迫重组,其根本原因是前期领导层片面追求高速扩张,忽视风险防范,此作为与瑞士金融的传统风格相去甚远。在17世纪,荷兰金融发展先于英国(英格兰),但单凭其金融优势荷兰未能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
加上英镑标价的国际票据广泛流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伦敦还是世界贸易融资的中心。德国战后德国金融体制的特点是三支柱模式。
日本战后日本的金融与德国有类似之处,即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前述美国投资银行19世纪末以来大量涉足企业并购重组就是金融机构主动创新的事例。政府和立法机构制定新法规,为金融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并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行为确立必要的制度约束。只有充分及时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包括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金融强国建设方才可能持续推进并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服务作用。
瑞士瑞士是小国,但拥有若干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食品、精密仪器和高端医疗设备等),其金融业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声誉。此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还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应用新技术的创新,以最快速度采纳新技术,利用前沿科技成果开发新金融工具和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企业界有许多隐性冠军,而支持它们的金融机构就是上述三类银行。三是17世纪荷兰推出投资基金,为来自社会各界的投资者提供既可获取收益又可分散风险的服务,从金融角度支持荷兰经济社会转型。
三是改革政府财政制度,推行全国一体的国债发行和二级交易市场,取信于民。二是应投资者需求,创立英格兰银行,该银行既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资金来源,又为社会提供票据交易和纸钞发行服务。
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鼓励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面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国内外市场,金融业就能得到相应发展和增长的机会与条件。但在日本国内经济增长日渐趋缓的大背景下,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缺少有力支撑,它们在90年代后的国际金融舞台中便不再风光无限了三是创新多样化转型金融工具,在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拓宽资金来源,包括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金、PE/VC基金、并购基金等,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等创新,推出市场首单以形成市场示范效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四是需持续提升ESG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助力激励推动企业与投资者重视将ESG纳入决策制定中,引导资本市场向社会责任发展过渡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五篇大文章之间相辅相成,高度相关,它们所涉及的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领域,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问:双碳目标下,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自然延伸。在风险防控方面,金融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融入绿色金融活动的全流程中,实现投前风险识别与分类,投中差异分配与管理,投后动态监控与追责。
目前,河北、上海、天津、重庆、湖州等省市已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标准,以更好地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四是重视金融支持公正转型,着力完善公正转型相关制度规则与指标体系,以实现转型结果的可衡量、可追踪,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职能作用,加大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有效拓宽公正转型融资渠道。